2016年11月2日 星期三

(2-2-4)看見「心」世界~攝影融入課程社群 學校社群經營系列之1


l   研習時間:105112
l   研習地點:校史室
l   主講人:新北市三峽區成福國小 謝基煌主任
l   研習紀錄與心得 / 琪琪老師

   兒童的影像創作怎麼教?第一個閃出的疑惑就是設備會是很大的阻礙(高門檻)吧。但謝主任的分享打破了我的迷思:「好的設備可以讓孩子學得更好、更能激發學習興趣;不要覺得年紀小的孩子就應該用爛相機、簡單的相機,其實更應該讓他們使用單眼相機,有了拍出好照片的經驗,他們會更喜歡影像創作!」我想,好的創作工具加上愉快的創作經驗,就是引發樂趣與熱忱的關鍵吧!
   在影像創作的入門階段,猶如兒童繪畫之啟蒙,不要急著教導學生構圖、光圈、美感形式,而是給予他們好用、適合的工具讓他們去操作、探索;有了創作經驗,從中累積美感的判斷力。謝主任有一段話我很喜歡:「七歲的孩子拍出來的就是七歲的世界,如果他拍出十七歲的世界,那麼代表他這十年的學習都是空白了。」這點也提醒我們,影像創作的教學,別忘記把視角的主動位置、說故事的發聲權留給我們的學生。
   謝主任提到以他美術教育的背景為何獨青睞此媒材呢?他認為攝影是最公平的創作媒材,在教學現場只要學校能夠提供設備,學生的創作與能力培養不受家庭經濟能力的影響;不若一般繪畫訓練,家境不好的學生可能就無法享有。同時,此媒材的特性也可忠實呈現學生所見,紀錄屬於他們的視角。而就學校推展各項教育活動的角度,影像作品就可發揮其力量,將學生拍攝的作品放在印刷品、網頁上,都是很好的宣傳方式,並且讓學生從中獲得學業以外的成就感。
    在進行影像創作的教學前,比美感形式的訓練更重要的是學生對於攝影倫理的認知。謝主任以一系列生態攝影作品,讓我們去觀察與反思,這些影像作品的拍攝過程是否違反自然的法則?是否影響生態的完整性?以上都是當握有相機的拍攝者需要思考的。再者,當我們將攝影設備交給學生進行創作時,也需要提醒學生尊重被攝者的意願與身體界線,即拍攝主題的適當性。總結謝主任所言,攝影倫理重視的便是拍攝者對於被攝物能保有客觀的距離與同理的尊重。我想,握有相機的人,掌握了呈現影像的「權力」:決定拍什麼?怎麼拍?,但絕非是呈現影像的「權利」!
    這次的交流分享活動最後,謝主任也介紹了許多方便、利於教學的影像工具與軟體,像是外接於手機鏡頭的廣角鏡、顯微鏡頭,這些小物便利且易購得,都是在影像創作入門可以玩出變化性的工具。還有外接顯微攝影器材,讓我們對影像的觀察可以更深入(你可以再靠近一點,深入毛孔都沒問題!),大家看得驚呼連連呢!而手機APP軟體S-Viewer則是在影像行動教學很棒的媒體工具,讓我們在進行影像教學時,可以即時進行一對多的平板、手機分享,學生也可清楚看到老師的影像解說、分析,更有效的達到行動學習的目標。

    對社群來說,這場研習真是太實用了,期望有朝一日在經費充足的條件下,學校也能有足夠的攝影與數位媒體設備,讓立人的孩子一起體會影像創作的樂趣與成就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