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河流的關係應該是親近的、聯結的,如同電影大河戀中最末一段,年邁的諾曼凝視著大黑腳溪,清澈的潺潺水流為他播送著一幕又一幕的回憶,那是眾多電影中最令人悸動的影像。
烏溪提供給溪尾人生活的需要,包含農業灌溉、種植用地、建築材料、漁獲水產;河畔的狹長地帶,就是過去一、兩百年來,溪尾人的生活空間。嘗試以一套融合大河文化與鄉村風情的課程美學--「烏溪河畔」,希望隨著這套課程實踐日臻成熟,凝聚學校與社區、聯結師生與里民,張開雙臂迎接各界前來壯遊烏溪、輕旅溪尾。
河流宛如大地的動脈,她提供了都市所需的悠閒與生機;供應鄉村不可缺少的水源與養分。河流也像是歷史的相簿,為人們留下了記憶與故事。
烏溪是台灣第六大河川,發源自南投縣,一路蜿蜒,分別是台中市與南投縣,以及台中市與彰化縣的界線。位在烏溪東南邊的溪尾,與烏溪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但是也因為與烏日相隔著烏溪,因此有很長一段時間,村子內還有可以搭船到北岸的渡口,才能到達行政中心所在地。
藉由烏溪史話、烏溪河堤、水圳之旅、渡河苦樂、羽衣精靈、拈花惹草等主題,涵蓋對於烏溪歷史、地理、人文、生態,建構校內外學生對於烏溪的全面認識。並在閱讀與體驗中,實踐對烏溪的探究引領本校學生與到訪遊人,能重新找回對河流的認知與情感。
歷經長期發展的「烏溪河畔」校本課程,強化多元學習經驗,將社區特色融入課程,由全校教師共組學習社群,並出版「烏溪河畔」一書。
此外,營造對應的學習空間,也從民國98年起展開一連串社區化、參與化及學習化的校園空間改造。
校園具備一種美學─師生與土地的互動、歷史與課程的交融、文化與教育的相隨,並透過這種環境與空間的美學,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能內化至學生的心智中。建構與發展溪尾最靓、烏溪之石、香見香識、眾種最樂、往日童趣、翩翩飛舞主題
是一套在校園中多面向認識烏溪、走進溪尾的特色學習之旅。
位在市境之南的溪尾,儘管地處偏僻,但是逐漸深耕的在地產業與資源,以及鄰近彰化芬園、南投草屯的眾多資源,讓外界愈來愈加認識這個地方。
舉凡社區內的羅布森書蟲坊,員農種苗櫻花園區…等,成為里內非常著名的景點。藉由陸續地醞釀與整合,本校先後發展溪尾尋寶、書店時光、思木之人、綠色手指、我愛米粉、阿公的家、多元饗宴主題讓參與者不但能夠親炙各項特色產業,更能一次走訪三個縣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