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0日 星期五

行動研究

 
~國小-綜合-張珮鳳-新住民子女對性別角色看法之初探~
新住民子女對性別角色看法之初探

壹、緣起與目的
緣起
    從「兩性平等」到「性別平等」的推行,性別平等相關議題受到重視。現今,雖追求性別平等的基本人權,但是社會、文化及家庭對不同性別仍有不同的期待與看法。而從一出生開始,男和女就不一樣,除了生理上的不同,週圍成人對孩童的看法、對待的不同也會影響他們自身的概念及行為。尤其家庭是個人最早接觸的環境,受其影響應該也最深。
動機
一、性別教育是現代重視的教育課題
    自古以來,中西方社會,兩性所扮演的角色、掌握的權力、職場及家庭內分工的差異明顯可見。在性別平等意識覺醒的今天,有關性別的角色價值、權利義務、教育… 等等議題也廣為大家討論並重新思考定位。高志芳(2003)指出民主化與女性運動的帶動下,傳統兩性不平等的種種限制開始被檢視,反應在教育上,呼應了這樣的潮流與需求。因而培養具有性別平權意識、互為尊重,和諧共處的下一代是極為重要的課題。
二、人口結構的改變
台灣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除原住民外,外省人、客家人、閩南人……,各族群歷經多年的磨合、同化,已能互相適應與理解。根據內政部20101月底的統計數據,我國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約達41.8萬人。社會快速的變遷,異國婚姻已成社會一股新的趨勢。過去十餘年,從東南亞與中國大陸移住進來以女性為主的婚姻移民,在語言、生活習慣與文化上和台灣人民有較大的差異,因此磨合、適應期須更長的時間(黃德北,2005)
三、新住民子女性別角色看法與成因有待探索
    Hutson1989年指出父母對其子女性別角色之形成,來自父母本身性別的示範作用、教養方式與期望。家庭是傳遞文化最初的場所,也是性別角色態度的初始關鍵,更是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場域。
擔任教學工作多年,接觸許多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不同的文化背景讓孩子展現其不同的才能與特質。近幾年新台灣之子的人口比例日益增加,台灣新住民的議題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在帶過的新台灣之子學生中,發現這些孩子對於性別角色的看法與對待不同性別同學的態度有著很大的差異與不同-男生的新台灣之子對於女同學的說話音量及態度相對於男同學總是比較大聲也比較容易發怒。多數新住民家中爸爸(男性) 通常是家中經濟的來源,在家中握有主導權,是核心角色,媽媽(女性)尤其是新住民女性在家中依附爸爸,通常沒有聲音,只有接受,屬於被動、邊緣的角色,基於如此,所以想透過國小新住民子女的性別角色看法,了解受其家庭背景之影響為何?於是,有了想探討這些新住民子女對性別角色的看法與其家庭背景關係的初探。
目的
    基於上述的動機與背景,本研究擬以國小新住民子女為研究對象,進行性別角色看法之初探。本研究目的:瞭解國小新住民子女對性別角色的看法及性別刻板印象。
   期待研究結果可以作為教育工作者注意或改善性別角色發展之教育、及性別平等教育之參考。
根據研究目的,提出之研究問題:
國小學童新住民子女的性別角色觀及性別刻板印象為何?

貳、方法與過程 (或資料整理、分析等)
在兒童社會化的過程中,父母常被視為是傳遞社會規範給兒童的重要人物。不僅影響兒童自我態度的建立,也影響了兒童對社會所認可之社會角色態度的形成。因此,兒童自我概念與適宜角色行為的態度,和父母有密切關聯( Rollins White, 1982)因此探討父母與子女間相關且較具體的性別角色態度成為探討的重點,嘗試從以下四個面向來探討父母與子女間相關且較具體的性別角色態度。
ㄧ、家長對子女的知覺及行為期待
父母在嬰兒出生時,通常會以「溫柔、小巧」來形容女兒,以「警覺、強壯」來描述兒子。據此,家長可能會因對子女刻板的知覺而在行為的期待上也會有所差異(Rubbin, Provenzano Luria, 1974)。如Fagot1982Block1983認為家長對待子女的方式會有差異,是因為他們希望兒子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應該是堅強的、主動的、具有支配性的男性化的特質;而女生則被鼓勵表現出整潔、有秩序、情感性的女性化的特質。可見,家長會因子女性別的差異而在一般的知覺與行為期待上有所不同。
二、家長對物質環境選擇的態度
由於家長對子女有不同的刻板知覺與行為期待,因此在提供子女物質環境的態度上亦會有所差異。據研究結果得知,家長會提供男孩較具創造性、操作性的玩具,如汽車、機器、軍隊、動物……等,引導活動的範圍擴展至家庭以外,鼓勵接近自然、物理環境,從中獲取環境之回饋;對女孩的玩具則較多模仿性,如洋娃娃、小家具、動物圖形等,引導的活動侷限在家務及照顧孩子身上,促其接觸社會環境(林惠雅,1993Bem, 1974; Block, 1983; Hutson, 1983; Rheingold Cook, 1975)。由此可見,家長會依性別,而對給予男孩、女孩不同的玩具及物質環境上持有不同的態度。
三、家長對子女在遊戲、活動上的差異態度
遊戲與活動是孩子最主要的學習方式,但在其中也進行著微妙的性別社會化。根據學者張怡雯(引自 Morrongiello, 2000 Dawber, 1999; Roopnairine, 1986; Russell Rusell, 1992; Tauber, 1979研究發現,在鼓勵及提供孩子活動方面,家長都較重視兒子在主動性活動和遊戲中的表現,而較重視女兒參與社會性的遊戲及活動。一旦發現女孩從事容易受傷的活動或行為時,母親會立即介入並提出警告,提醒女孩小心。但男孩若從事同樣的活動,卻容易得到母親的鼓勵冒險語句。因此,家長在鼓勵、提供孩子參與遊戲、活動類型中,性別歸類佔有重要之區隔性。
四、家長對子女在家務分工上所持的態度
男性與女性皆可做許多類型的工作,然而在所有的社會中,大部分皆因性別來分配責任,展現出高度的性別區隔Blair Lichter, 1991; Huber, 1988; Thral, 1978)。因此,家長在要求子女幫忙家務時,也會依兒童性別之不同而指派不同形式和不同的量的家務。研究Ember, 1973; White Brinkerhoff, 1981)指出,女孩在協助家務上所花的時間比同年齡的男孩所花的時間多。且隨著年齡增長,除了家務時間比男孩多之外,所分擔的家務種類也大不相同,如廚房工作多屬於女生,而男生則多從事於需要體力或是維修的工作。故可知家長對子女的家務分工的指派,也可能會因為兒童的性別而有不同的分配情形。
    由上述文獻資料可知,影響家長對孩子的教養方式之最大因素在於家長本身所持的教養態度。性別角色教養態度,是從嬰兒出生開始經由家長本身因子女性別的差異而在一般的知覺與行為期待上有所不同,以及物質環境的選擇、對子女行為回應、遊戲活動提供,性別歸類佔有重要之區隔性;家務分工的指派,也可能會因為兒童的性別而有不同的分配情形;在生涯發展與選擇上產生性別隔離……等,都可能顯示出因性別不同而有二分區隔的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而此種二分的教養區隔,是否忽略個人全面發展的可能性?對子女本身又會造成何種影響?影響之程度為何?刻板化的概念,是否隨著社會之變遷而逐漸卸除?本研究因深覺小學新住民家長之性別角色看法、教養態度對新住民子女之性別角色看法有影響,故而針對性別角色看法、教養態度作探討,以期進一步了解目前國小新住民子女之性別角色看法。
    根據上述探討,為了要讓研究對象(新住民家庭)能夠真正發聲,互相對話,以呈現出更為多元豐富的面貌,本研究採取質的研究方式發展出最適合於本研究的研究設計。研究步驟是先對新住民子女實施個別訪談,採取一對一的訪談方式,訪問兒童附錄一的問題,對兒童的性別角色觀進行初步探索。接著以繪本作為媒介,透過對繪本的探究與詮釋,設計問題詢問新住民子女,以深入了解新住民子女的刻板印象及概念之來源。再針對受訪新住民子女的家長進行個別訪談;最後再彙整家長與兒童兩部份的訪談資料,以解答本研究之研究問題。
研究對象
    本研究採立意取樣,以目前就讀於臺中縣市某國小的新住民子女,低、中、高年級各一名男生、女生為研究對象,受訪者除了兒童之外,並包括其家長。因此本研究的訪談對象:新住民子女包括男生3人,女生3人;在家長部分是指願意接受訪談之受訪新住民子女的家長,共有2名新住民子女的母親。
家長受訪意願調查

姓 名
家 長 意 願
姓 名
家 長 意 願
姓 名
家 長 意 願
小偉
小鋐
X
小權
小婷
X
小佳
X
小香
X

參、結語與建議 (或展望、補充等)
依據收集的受訪者訪談資料,依據研究目的,進行資料的歸納整理、分析。將新住民子女的性別角色看法歸納如下:
ㄧ、人格特質
(一)對男生的看法
    在新住民受訪的男女學童心目中,認為男孩的性格特質傾向粗魯、調皮、髒亂、會動手打人;但是也一致認為男孩較具備勇敢、獨立、積極的個性。
(二)對女生的看法
    而在受訪的新住民子女眼中,認為女生的特質較傾向溫柔、乾淨、愛撒嬌、會照顧人、主動關懷他人,這些特質都較為受到肯定。
二、職業志向
(一)對男生的看法:
    校長比較適合男生,因為男校長比較多。(小權)
     男生要賺錢,要賺很多錢,像董事長一樣。(小權)
     男生有體力,適合在工廠搬重物。也適合跑業務、開計程車,男生應該賺錢養家。(小鋐)
     男生適合當醫生,醫生大多是男生。也可以當大老闆。(小佳)
     爸爸說小偉以後可以去做生意啦,做生意才會賺錢,才會賺得更多的錢。你去做老師,做那個沒有什麼錢。這樣回答你。我比較喜歡他做公務人員這一類的事,比較穩定。他就說以後要讓小偉做生意。〈小偉的媽媽
(二)對女生的看法
    我希望長大後當作家或設計師,因為我媽媽就是設計師。(小香)
     雖然有女司機,但是女生當司機比較危險,因為女生比較不會開車。(小權)
     雖然也有女醫師,但當醫師要開刀,很可怕。(小香)
     護士比較適合女生,因為大家都說護士小姐、護士阿姨。(小權)
     女生比較適合照顧人,保母應該比較適合找女生來當。(小香)
     女生適合當老師或者護士,會比較有耐心愛心。(小鋐)
     女生也可以去工作賺錢,不過女生主要還是要把小孩照顧好。(小佳)
三、休閒活動〈遊戲〉
(一)對男生的看法
    男生較喜歡打球、刺激及冒險一類的活動,而且力量比女生較強大。洪淑敏(2003)指出,男生總是為自己的力氣感到驕傲,對於自己體能及運動技術的誇耀,男生從不謙虛。
(二)對女生的看法
    受訪者一致認為洋娃娃是屬於女生在玩的,柔性且溫和,符合女生喜歡照顧他人及溫柔的性格特質;而若男生有類似的舉動就認為他像女生。洪淑敏(2003)指出通常,小女孩會搶著扮演媽媽、小孩、護士、老師等等,這些都是偏女性形象的角色。因為這些角色不是屬於照顧者的角色,就是屬於被照顧者的角色,都和女孩關心別人的特質相符。女孩在遊戲當中充分滿足照顧別人的心底慾望,同時也享受到遊戲的樂趣。
四、家務分工
    孩子一般都較有刻板印象,認為女生較會照顧人,也較常協助父母照顧家裡其他弟妹。
(一)對男生的看法
擦窗戶、拖地、掃地、丟垃圾男生應該都可以做。(小鋐)
男生可以拖地、掃地,我媽媽都要上夜班到九點才會回家,所以煮飯、買菜都是爸爸的工作。(小佳)
  我很少做家事,因為媽媽都做好了。有時候媽媽會說我都做不好,算了!(小權)
  雖然爸爸也會做家事,但是媽媽做的比較多也比較好。(小香)
(二)對女生的看法
我們家都是媽媽做家事,爸爸都不用。(小權)
女生比較適合買菜、煮飯、照顧小孩、整理房間。(小鋐)
女生可以做很多事,拖地、掃地、煮飯、洗廁所、洗碗、洗衣。(小佳)
女生喜歡照顧別人,因為媽媽都會照顧我們,媽媽都會負責照顧我們,哥哥、我和妹妹,爸爸也有在照顧,但是媽媽比較多。我會幫忙照顧妹妹,很溫柔。(小婷)
我喜歡照顧妹妹,妹妹一歲二個月。她有的時候不喝牛奶,吃飯。我有時候會餵她。媽媽在煮飯的時候,我會幫媽媽照顧妹妹。(小婷)
五、學習能力
(一)對男生的看法
  男生在運動方面表現較好。
(二)對女生的看法
  孩子一般都傾向將學業成績的表現來界定一個人是否聰明。像本研究中的受訪也如是看法。而女生在學業成就方面是較細心且聰明的。
結論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新住民子女的性別角色看法及性別刻板印象,茲將本研究所獲得的結論歸納如下:
一、國小新住民子女對於性別的看法仍有男女差異的存在。
從訪談中發現國小新住民子女雖有初淺的性別平等觀,但大都表示男女生各會有一些不同的特質存在,比如:
  (一)人格特質:不管是男或女受訪者心目中,認為男孩的性格粗魯、調皮、髒亂、會動手打人、且較具備勇敢、獨立的個性。認為女生是溫柔、乾淨、會照顧人。
  (二)休閒活動:男生較喜歡打球、刺激一類的活動,且力量較強大;而玩洋娃娃是屬於女生在玩的,若男生有類似的舉動就認為他像女生。
  (三)、家務分工:孩子一般都較有刻板印象,認為女生較會照顧人,也較常協助父母照顧家裡其他弟妹。
  (四)、學習能力:一般都傾向女生在學業成就方面是較細心且聰明的,而男生在運動方面表現較好。
  (五)職業志向:男生適合當醫師、司機、球員、董事長;女生適合當護士、保母。
二、一般認為媽媽(女性)尤其是新住民女性在家中依附爸爸,通常沒有聲音,
    只有接受,屬於被動、邊緣的角色。在此次研究中發現有些母親因受過良好    
    教育且原生家庭社經地位較高,因此擁有較佳的性別平等觀念,在家中會積極與父親溝通;不過受限於傳統家庭觀的影響,其行為角色仍受束縛。   
三、新住民子女之父母性別角色的看法對孩子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影響:
    受訪的母親都認為自身的性別觀念是平等的,對孩子不管是男或女其期待或要求都相等,因而影響受訪孩童對性別有健康及正面的看法。如孩子談到威廉或依莉莎時,都表示能接受這樣的行為,也不會排斥有類似行為的朋友。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父母卻仍隱約受性別角色所束縛,如:家務分工、決定權……,因而女性溫柔、照顧者的角色等性別觀點仍潛藏在孩子心中;而父親較強勢且獨斷的決定權,形塑孩子心目中當然的男生形象。
建議
    綜上所述,國小新住民子女仍存有許多性別角色觀點及性別刻板印象。當初是因研究者班上的新住民子女,對班上女同學有粗魯的言行,而想進一步探討  是否由父或母習得其性別對待方式(就是家庭背景對他的影響)。研究之後發現,孩童確實有受其父母行為觀念的影響,不過並非絕對,像有些受訪者也提出受同儕這部分的影響。因此,對於本研究的發現提出以下建議:
ㄧ、學校教育
    正如同前面所提到孩童一生當中受許許多多的人所影響,例如父母、手足、同儕,尤其是每日相處與共的師長,更是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所以教師應時時檢視自己的性別刻板印象,提高其對性別議題的敏覺度,並在課堂中確實落實性別平等教育,將更能帶領兒童檢視自身的性別角色看法,並促其發展更加多元、正向且平等的性別觀。
二、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童成長的搖籃,父母對孩童的影響至深。若新住民父母本身擁有性別平等的觀念,也較能帶給新住民子女多元、正向、平等的性別觀。因此對新住民父母的性別平權教育應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一)落實親職教育以提昇家長性別平等自我覺察
本研究發現性別因素仍影響著國小新住民子女學童的家務分工觀念。雖然學童的性別角色態度已較不具刻板觀念,但社會仍賦予其傳統性別期待,比如家庭生活中的許多勞務,一般都認為女生應較男生多學習,造成男生於家務分工與能力的表現較弱。性別平等是時代的趨勢,建議有關單位在社區舉辦相關講座及課程,提供父母性別平權的知識,使父母能順應時代變遷,適時調整自身之性別觀,並協助家長了解家庭中父母家務分工及其教養子女的方式,對子女日後在其家庭中所扮演的性別角色與未來的職業選擇都有深遠的影響。因此,應協助父母親,尤其是較具刻板化性別觀念之父母,建立子女平等分擔家務的觀念與機會,讓子女輪流負責不同類型的工作,並且在教養子女方面不因性別而有差別待遇。相信只要父母以身作則,給予子女適當之角色示範,將能使子女在兩性平等的環境中成長,有助於其未來的社會適應能力,也將有益於其未來的生涯規劃。
  (二)加強並落實學校性別平等教育以提昇家長性別平等自我覺察
Gottfredson1981)認為六至八歲的兒童所知覺的自我與他人之間最顯著的差異是性別,職業的知覺和偏好主要是從性別加以考慮和分類,即此時兒童選擇職業所考量的重要條件,是從事某職業的性別比例及社會對該職業性別型態的看法,而此種職業知覺會一直持續至成年,影響個人的職業選擇,使個人傾向於選擇與傳統性別角色相符的職業。近來教育改革強調學習的彈性與自主性,九年一貫課程將屬於六大議題之生涯教育融入七大學習領域,以建立學生積極正向的職業自我概念的探索,並開展其對工作的價值觀、興趣、態度和偏好,進而發展其對職業選擇與生涯規劃的覺察能力。著眼於藉由提升學童對生活的自理能力,使學生注重自我覺察及生涯規劃,改變過去只注重升學準備考試的學習領域。在此教育理念下,教師應澄清自己對性別角色的認知,避免自己產生偏見與歧視。從兩性教育議題中,透過言教及身教的方式,使學生了解兩性的差異和多樣性及各種職業的工作情形,並藉由角色扮演、講演⋯⋯等相關活動或資訊,共同討論與反省檢視自己的觀念和態度。協助學生自我認識,同時拓展對職業的認知與視野,覺察自己的性向以利了解日後的工作方向,以避免侷限於傳統的刻板印象,限制職業選擇。
三、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僅以台中縣一所、台中市二所小學之低、中、高六位新住民子女及其中二位家長(媽媽)為研究對象,因而在推論時必須先考慮樣本之特質,若能擴大研究範圍,更能了解父母性別角色看法對孩子之性別角色看法之影響,因此在未來研究對象上,取樣可擴大至其他地區、增加研究的學生及家長數量,藉此比較其差異情形,使研究之推論範圍及應用更廣。
  (二)研究變項方面
本研究發現父母性別角色看法及教養態度與學生性別角色看法及性別刻板印象雖無強烈的正相關;學生性別與家務分工、性別角色看法有相關,而學生之性別角色看法對職業刻板印象具有預測力。然而,影響性別角色看法、性別角色教養態度及學童家務分工及職業選擇之因素頗多,因此建議未來研究可再針對家長及學童之出生序、手足數、個人特質等再深入探討。
  (三)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以個別訪談為蒐集資料之主要方式,了解台中縣、市三所小學之低、中、高六位新住民子女及其中二位家長(媽媽)為研究對象。未來之研究可運用深度訪談的質性研究方法及問卷調查法並行,以獲得更詳細之資料,使研究结果更完備。
肆、參考文獻
伍美玲(2006)。本籍與外籍配偶子女的性別角色訊息與子女性別角色態度之比
    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邱屏瑤(2006)。苗栗縣國民小學五、六年級學童性別觀念之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林繼偉(2005)。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務分工.職業刻板印
    象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研究所,花蓮市。
洪淑敏(2003)國小低年級學童性別角色觀及性別刻板印象之研究。國立中山
    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
范敏慧(2001)讀書治療對國小學童性別刻板印象影響歷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
    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
高志芳(2003)解構性別迷思-----國小性別平等課程實踐之行動研究。國立台
    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
康雅玲(2005)國小學童家庭因素、性別態度與性別角色之相關研究。國立屏
    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
夏曉鵑(2007)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台北:左岸文化。
黃承諄(2005)。數學繪本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中 
    山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